2月21日晚,中航科工旗下中航電子發布《關于公司換股吸收合并中航工業機電系統股份有限公司收購請求權股份清算與交割的實施結果公告》,標志著公司已經在中國結算辦理完成了異議股份的過戶手續,相關股份已過戶至公司控股股東中航科工賬戶中。交易完成后,中航電子將成為中航科工旗下又一只千億市值A股上市公司。
本次交易不僅是近年來首單滬市A股公司吸收合并深市A股公司案例,也是中航工業集團旗下資產整合的又一經典示范。證券時報記者獲悉,近年來,上交所一直把支持央企改革創新放在突出位置,推動打造一批旗艦型央企上市公司,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央企改革發展主戰場和主陣地。
滬市央企資產整合力度和節奏不斷加快
2022年12月,中航電子公告稱,擬通過向中航機電換股股東發行A股股票的方式換股吸收合并中航機電并發行A股股票募集配套資金進行換股。根據中航機電停牌前的市值測算,本次吸并交易規模近500億元,是軍工領域歷史上最大的重組項目。
中航電子去年11月在參加上交所舉辦的上市公司集體說明會時表示,通過中航電子、中航機電的專業化整合,公司將增加航空機電相關業務,推動更多優質機載業務科研、生產等各方面資源向上市公司平臺匯聚,同時通過內部運營體系的完善,確保公司健康發展與持續增長,打造核心競爭力強、市場影響力大的上市公司。
中航電子此次重組交易是央企改革縱深推進的側面寫照。目前,在加快資源整合方面,央企戰略性重組進入新的加速賽道。據統計,三年來滬市央企披露重組方案32家次,涉及交易金額超過2700億元,8家央企推出分拆方案。其中,2022年有12家滬市央企推出并購重組或分拆上市計劃,交易對價累計超千億元。
對已上市央企來說,專業化整合是上市公司實現布局優化,功能優化的重要方式,通過資產重組、股權置換、分拆上市等多種方式,加大專業化整合力度,推動更多優質資源向上市公司匯聚。
近年來,央企資產整合的示范案例層出不窮,除滬市A股公司吸收合并深市A股公司外,還有跨央企集團的資產整合。上市公司祁連山將其持有的祁連山有限100%股權置出,同時置入中國交建持有的公規院資產,擬置入資產評估值約235億元,并募集配套資金約34億元。通過本次分拆重組上市,中國交建將公規院、一公院、二公院重組上市后的新主體打造成為下屬工程設計咨詢領域的獨立上市平臺。
滬市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央企改革的主戰場
近年來,上交所一直把支持央企改革創新放在突出位置,多措并舉支持央企穩步發展,已成為資本市場支持央企改革發展的主戰場。
其中,在支持央企股權融資方面,三年以來,34家央企在滬市首發上市,融資額2528億元,其中科創板24家,融資額524億元。2022年以來,中國移動、中國海油等9家央企在滬市首發上市,融資額超800億元。從再融資看,3年以來,28家次央企完成非公開發行,融資額2635億元。2022年以來,郵儲銀行、中國國航等14家央企推出再融資方案,融資額超2200億元。
在支持央企債券融資和REITs試點方面,央企在滬市合計發行公司債券融資2.86萬億元,資產支持證券融資1.35萬億元。從REITs看,2022年以來,3單央企背景的公募REITs均在上交所上市,獲得市場高度認可。同時,上交所積極支持央企參與基金市場指數,通過推出各類央企主題ETF、編制發布相關指數,引導更多中長期資金入市,積極配置優質央企上市公司。
上交所還推動實現了央企業績說明會全覆蓋,優化市場生態,推動提升估值。開展“機構投資者走央企”等專項活動,搭建機構投資者與央企的溝通平臺,助力央企進一步增加市場認同、合理提高估值。服務支持三峽能源、中國船舶等49家央企成功舉辦機構投資者走央企活動,推動航空工業集團、兵器工業集團分別舉辦集體線上路演暨機構調研?;顒永塾嫺采w專業機構投資者500余家次,券商研究所200余家次?;顒悠陂g,市場對央企的關注度明顯提高,各類機構發布央企個股研報200余份,央企投資價值的宏觀研報190余份。
業內人士表示,隨著市場對于央企估值體系的重構,央企上市公司估值中樞有望抬升,而積極參與改革的央企估值有望得到修復。
央企改革是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當前正處于爬坡過坎的重要關口。為此,上交所立足資本市場樞紐定位,充分發揮直接融資主渠道作用,精準服務央企融資需求,推動央企改革和創新發展戰略實施。
去年12月,上交所發布《中央企業綜合服務三年行動計劃》,從服務推動央企估值回歸合理水平,服務助推央企進行專業化整合、服務構建完善中國特色現代企業制度等三方面,為央企整合提供更多工具和通道,積極引導央企上市公司用好股權激勵、員工持股等各類資本工具,推動打造一批旗艦型央企上市公司。
滬市央企共265家 總市值約22萬億元
經過30余年的發展,上交所已成為高質量央企集聚地。
目前,滬市央企共265家,市值合計約22萬億元,在滬市中占比近4成。以2021年年報數據計,滬市央企合計實現營業收入26萬億元,歸屬于母公司凈利潤2.5萬億元,滬市央企的營收和利潤占滬市上市公司營收和利潤總額的比重約為54%和61%。央企上市公司,以家數占比僅一成左右,貢獻了全市場超五成營收和超六成的凈利潤。
滬市央企在盈利持續性方面也遙遙領先。統計顯示,約75%的央企近五年連續盈利,超三成央企近三年凈利潤連續增長。分行業看,近3年來,央企在有色金屬、基礎化工、商貿零售等10余個行業的凈利潤復合增速均高于同行業平均,且在疫情后表現出更強勁的修復能力。
除業績貢獻和經營韌性外,央企還是現金分紅的主力軍。近十年,滬市央企累計現金分紅總額5.5萬億元,占全市場分紅總額的61%。其中,“四大行”近10年累計分紅總額超5000億元,工商銀行累計分紅9013億元,系全市場分紅金額最高的企業。股息率方面,近10年央企的平均整體股息率達到3.5%,投資價值突出。穩定性方面,四成央企連續三年現金分紅比例超過30%,中國石油、寶鋼股份等家央企近十年來年均分紅比例均達到50%以上,長江電力、中國神華、中國石化上市以來累計分紅率分別達59%、53%、49%。